很多東西,并不是越多越好,正如生活一般,其實,并非越豐富就越精彩,有時越豐富只會越焦慮,給生活做做減法,反而能夠得到更多幸福,身體也能更健康。
一、購物減法守則:根據需要做減法
1.三聯自問:問自己幾個問題:我需要嗎?我是現在就要嗎?我需要那么多嗎?如果可要可不要,那么就不要購買;如果需要但不是立即要,也可以暫時不買;如果確實需要,立即要用,也要將數量控制在兩個月可以用完的程度。
2.建立“等待期”:當遇到沒有實際用途、價格難以負擔但又特別想買的物品時,可以放一放,先回家,睡一覺、看看電視,轉移注意力,過幾天后如果還是想買,說明確實喜愛,那時再買可以避免沖動消費。
3.物品清點:定期清點家中的物品,將沒有太大必要的東西放進箱子封存,寫上日期,如果半年、一年都沒有打開過這個箱子,說明確實沒用,可以直接處理掉。同時,觀察處理掉的物品有哪些,在接下來的生活中,應該吸取教訓,避免購買同類物品。
二、興趣做減法 廣泛接觸,挑選最愛
我們經常提倡老人在退休后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,這是從預防退休綜合征、老年抑郁的角度出發,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興趣愛好有就好,并非越多越好。興趣愛好太多,反而可能引來焦慮煩惱,正如李叔焦慮正是因為興趣愛好太多。
李叔今年65歲,退休時由于不適應,有一段時間情緒非常低落、消極,女兒看見后,幫其報了老年大學,李叔自從上了老年大學后,情緒果然好了很多。但是李叔卻陷入了一個怪圈,他認為興趣愛好可以防止老年抑郁,于是開始開展各項興趣愛好。除女兒幫他報的書畫班外,李叔黃昏還會跟小區里的大爺們學習象棋,周末跟朋友去釣魚,早上起來就養花弄草,前段時間跟幾位阿姨熟悉起來后,又跟著阿姨們跳廣場舞、爬山,每天都不見人影,除了睡覺在家,白天家人幾乎都找不到他,為此,老伴和女兒都很不滿。但李叔也覺得很冤,既然參加了,中途退出好像半途而廢,每天忙來忙去,最終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學到了啥,且因為過于忙碌,晚上還出現了嚴重的失眠癥狀。前段時間,李叔終于累倒了。
其實,很多老人在退休后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,此時多數老人是跟著熟悉的人,別人干什么,自己就跟著干。丁嵬指出,老人應該找到自己喜愛的興趣愛好,學習別人的愛好是可以的,但要學會辨別自己是否真的喜愛,如果并非自己的真愛,應該適時舍棄,以便尋找真正的愛好。
三、任務做減法 少操心,兩代人都開心
愛操心是中國老人的通病,尤其是對于子女,更是有操不完的心。但是,令人難過的是,老人的操心并不是都能得到子女的感謝與體諒,有時,多余的操心卻造成了兩代人的矛盾。
60多歲的王阿姨自從孫女出生后就一直在兒子家帶孫女,好不容易孫女要上幼兒園了,王阿姨可以歇會了,但是去年年底,兒子又生了二胎,王阿姨更是放不了手了。但自從大孫女上學開始,王阿姨與兒媳的關系越來越差,追根究底就是教育理念不合。兒媳希望孩子上學前班、上興趣班,學舞蹈、學鋼琴,但是孫女上課回來找王阿姨哭訴,說是不想學,于是王阿姨就跟兒媳杠上了。找兒子評理,兒子也只是和稀泥,甚至因為婆媳爭吵,兒子索性申請了出差。
老年人退休后應該更關注自己的生活,任性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,不想帶孫就不帶,在兒子家過不舒坦就回家。原本給兒子帶孫是幫忙,兒子兒媳應該感謝母親,但最終因為帶孫與兒媳吵架,老人心情不舒服,還沒得到應有的感謝,還不如少操點心。丁嵬建議,老人在與子女相關的事情上,應點到為止。
四、興趣減法守則:加減混合法
1.先做加法:從預防老年抑郁的角度出發,老人確實應該培養興趣愛好,在不知道自己真正愛好的時候,老人需要盡可能多地接觸、嘗試。
2.后做減法:當接觸到足夠多的興趣后,老人要開始做減法,首先減去自己不喜歡的、提不起精神的興趣;其次,減去感覺一般的興趣;最終留下1~3個興趣即可。如果留下的興趣不多,或者也不是自己的“真愛”,那么可以繼續做加法,直到找到為止。
五、任務減法守則:減去與自己無關的任務
1.清點任務:老人退休一身輕,除了吃喝玩樂,其他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任務。老人做減法的第一步應該清點下身上所背負的任務,如帶孫、義工、老年大學、興趣班組織者、鄰里的矛盾調解員等。
2.減去不必要的任務:觀察所有的任務,看哪些是不必要的。通常與自身無關的,如帶孫是子女的事;自己不感興趣的;過于勞累、體力難以支撐的,都可以減掉,不僅對心理有益,對健康也有益。